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繁华褪尽待重生
发表日期:2015年5月12日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作者:陈春花 陶然 甘雁娜

恩平石头村曾是热门景点。 甘雁娜 摄  

西岐村不少房子还有人定期打扫,保持整洁。 全泽超 摄

石头村如今杂草丛生。 甘雁娜 摄

      今年,江门启动“侨都”建设,重点推进“十个一”工作。其中一个“一”是打造一批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3个广东名镇和21个广东名村是其中的目标。事实上,在江门名村名镇很多,尤其是华侨特色的古村落。

  江门三区四市分布着大量古村落。历经多年风雨,这些古村落是怎样的状况?近年来,为了做好保护与开发,陆续有村落申请“广东省古村落”,目前已有5个乡村获得此称号,并逐渐恢复昔日光彩。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古村落正在渐渐消失。

  “城镇化绝对不能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古村落,城镇化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那么,江门在大力发展经济,推动产城融合的今天,古村落路归何处?政府该如何整合包装古村落,擦亮“侨都”名片?

  南方日报特别推出《探寻江门古村落》特别策划,深入走访、挖掘古村落前世今生,以此唤起现代人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思考。


  近现代出现大量华侨特色村落

  在江门地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棠下良溪古村、恩平石头村、台山浮石村、开平自力村等名声在外的古村,三区四市还分布着大量古村落,数不胜数。根据1991年出版的《江门市地名志》记载,民国元年之前,全市共有古村落(行政村)1376条,其中建于南北朝1条、五代3条、北宋9条、南宋200条、元朝69条、明朝362条、清朝732条。由此可以看出,江门地区的古村落大规模建设主要集中于南宋、明朝、清朝。

  五邑地区的古村落建村讲究选址,村落环境优美,形成独特的风格。根据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江门地名志普查结果显示,江门五邑村落与民居的选址多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便于生产生活,村落与民居坐向普遍坐北朝南。山地丘陵的村落、民居多背后靠山,阳坡建房,面朝流水。

  在村落整体布局方面,五邑地区村落布局一般为:村口筑门楼,迎面而立为大榕树;树后多为宗祠,宗祠一侧或后面建整齐住宅;祠堂、住宅前置宽阔晒场;丘陵地区村落多为河流环绕,村后有茂林修竹;平原地区的村落,有的溪流环绕村前,有的以人工开挖水塘,民居背后和两旁亦有茂林修竹。村落住宅纵向串联,房子与房子之间成并列式,主巷道纵向摆布,巷道两侧设置排水阴沟。

  江门是著名侨乡,村落与民居建筑多受外来文化影响。如今,为我们熟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台山梅家大院等分布在江门地区大大小小的具有华侨特色的村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村子在建村前统一安排整体布局、道路系统、各户宅基面积和附属建筑的位置,有的还规定村落房屋建筑的样式。另一方面,在原有的传统村落的基础上,除了古民居外,华侨回乡新建的房子大多照搬或借鉴了西方建筑元素—钢筋水泥建筑、西方古典的廊柱以及西部装饰等,也就形成了村落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从而出现了今日俗称的“华侨村落”。

  中西合璧的乡村洋楼民居是这些华侨村落的具体体现,它在建筑形式上具有浓郁的西方建筑色彩,兼有防盗功能。洋楼民居建筑尤以台山、开平为多。据了解,在侨乡江门,当年一些在外拼搏,有一定积蓄的华侨都喜欢回乡建造这种大屋,它们在村中、村边或在村外独立而建,或与古村落融为一体,形成新旧交融、古朴与奢华交相辉映的独特乡村景观,成为今日侨乡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更甚者,有的地方借鉴西方的建筑布局,开辟新的村址,形成规划建筑整齐有序、外观亮丽、特色鲜明的新侨村。

 

  通过申报传统村落加强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古村落人去楼空,面临“空心化”危机。为了加强保护和发展“古村落”,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自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历史文化名村”,各地区自愿申报,已公布6批名单,江门现有开平自力村、恩平歇马村、蓬江良溪村、台山浮石村入选。

  然而,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要求较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指出要具备以下条件: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梅伟强教授认为,就江门地区的村落来看,前三个条件容易满足,第四个条件门槛比较高。但他认为,“江门地区的村落有自己的特色,保护比较真实、完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侨村落,可以申报成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应该远不止4条”。

  为进一步扩大古村落保护范围,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开展“传统村落”认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传统建筑的认定范围为1980年以前。为此,江门市住建局在2012年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初步确定并完成蓬江良溪村、台山浮石村、开平自力村、鹤山田心村、恩平镇歇马村等11条村子的调查,并申请上报。2014年,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蓬江良溪村、台山浮石村、浮月村、东宁村和开平马降龙村入选,良溪村和浮石村后升级为历史文化名村。这些申报成功的村落也除了提升自身名气外,也促进了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江门市住建局作为组织申报传统村落的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申报工作需要开展前期的调研工作,摸清村落的传统建筑、村落选择和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然而,由于缺少专项资金的保障,目前各市区的积极性不高。记者获悉,为擦亮侨都的十张名片之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反映华侨特色的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江门住建局已发文到各市区开展传统村落普查工作,对全市范围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侨乡江门的“古村落家底”,更好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民间探索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5月9日,仓东计划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纪实宣传片引起社会的关注,也让公众看到了谋求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新尝试。“仓东计划”又称“仓东教育基地”,是由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牵头,在开平塘口镇仓东村开展的一项乡村文化遗产保育和发展的新模式,这也是江门本地民间团体在探索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

  仓东村作为侨乡地区的村落之一,也带着典型侨乡村落的特色,村中也有中西合璧的祠堂、碉楼,“在很多人眼中,它似乎只是开平一条普通的村落,然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仓东村是一个记录着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这里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的始居地,自元朝谢荣山开基此地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与全国大多数古村落一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民大多外出置业工作,留在村中的以老人和小孩为主。

  如何为这个寂寞的古村落带来生机和活力?自2011年起,在仓东村华侨谢天佑博士的资助下,以谭金花博士为负责人的“仓东计划”团队开始对村子的建筑进行修复计划,至今为止修复祠堂2座,碉楼、民居、庙宇各1座。在过去一年里“仓东教育基地”尝试营运,村中举办大型活动十多次,包括由“仓东教育基地”主导教育与深度文化参访活动,村民自己组织的喜宴和聚会,以及祠堂庙宇的开光大典等。

  令谭金花感到欣慰的是,过去三年,“仓东计划”团队花大量时间跟村民沟通,带动村民参与建筑修复,引导村民重建对社区、对本土文化信仰的目标初见成效,“越来越多外迁的村民开始回来参观修复后的仓东村并参与聚会”。出乎谭金花意料的是,在今年的正月初七、初八两天,一百多名村民自发在榕树头唱大卖鸡、花笺、木鱼等本地民歌助兴,还进行了醒狮队表演和篮球友谊赛等活动,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和谐喜庆场面,大家还商讨筹款安装公共路灯事宜,约定每年正月初五为散居各地的村人回村聚会的日子。

 

  学者声音

  梅伟强:

  摸清“家底”按级别分类抢救古村落

  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是台山人,对于古村落有着特殊的感情。过去这些年里,他做过各种田野调查,挖掘出很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并帮助古村落申报名村,以推动保护。但对于整个江门古村落布局情况,他仍不清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江门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稍显落后。

  在他看来,对这些古村落,保护放在第一位。在条件未成熟未能攻下国家历史名村的情况下,可由市一级通过“近代华侨村落”或“近代华侨建筑”概念,进行资料整理、资源整合。特别是“把所有代近时期由华侨捐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都给保护起来”。

  他觉得,现在江门最大的问题是“心里无数”,对于四市三区古村落的总体情况,没有一个全面的调查摸底。另外,政府对申报有“畏难情绪”,因为做这个事的工作量特别大。他坦言,当下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更多是要政府指导、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但现在“你上面不发话,底下的怎么做呢”。

  倘若一直没人理会,古村落只能等待荒废。梅伟强以开平加拿大村为例介绍,那条村里的华侨建筑群保存得很好,很可惜现在变成无人村。近年,连村里最后一个留守的关姓老人也离开了,现在“白天喝完茶回村里守着,晚上回到市区”。

  对于这类渐渐变“空巢”的华侨村落,他认为保护村内历名建筑的方式有几种,一是托管,“如果你要移民,想保护房子,最好请亲戚帮忙看着”;二是出租,“看村里有没外省人在种地的,租给他们也是一种保护”;三是要把房子有价值的东西处理掉,以防小偷进去破坏。

  “侨都”建设中,其中一个重点推进“一批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如何着手呢?他认为当下最迫切的是进行梳理,摸清楚整个市古村落情况,“有多少属于历名的,多少属于近代的,哪些保护得好,哪些损坏严重,然后再进行分析,按不同级别分类、抢救”。

  “消失,这是一种趋势。”梅伟强明确表示,面对侨乡数量庞大的古村落,也只能重点保护,“村落的兴衰符合自然规律,肯定有兴旺就有衰落。”

 

  谭金花:古村落保护村民不可缺位

  五邑大学谭金花博士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平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遗产的保育、乡村保育实践以及华侨历史、五邑侨乡文化研究,为了推广文化遗产保育理念,她发起“仓东计划”,探索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等,旨在通过借鉴海内外文化遗产发展的经验,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文化传统的目的。她结合自身专业、仓东计划的经验以及国内遗产开发和利用的经验教训,建议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尊重本土文化,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何谓“发展”?以她多年的观察来看,社会普遍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存在误解,很多人认为“保护”就是要阻碍发展,“发展”是为了赚钱,过于追求物质发展,而忽视精神文明,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少摒弃当地文化,只求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她认为,文化遗产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它承载着村落、社区、地方的文化,是属于本土特有的文化形式,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本土文化、保护地方文化特色,才是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渠道。

  “仓东计划”作为谭金花及与之志同道合的文化遗产保育人士的“试验场”,无论是建筑修复,还是项目规划,任何一项活动都有村民参与其中。建筑修复是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仓东村祠堂、碉楼、夫人庙等建筑的修复都遵守“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可识别性、最少干预”等原则,最大限度保持建筑原来的功能,所有的修复都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工艺的基础上,由当地工匠按照传统工艺进行施工。因此在建筑修复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村民的回忆和建议,不少设计因为村民的建议而改变。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村民参与”?“留住村民,延续村民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留住一个地方的地方精神”,谭金花认为,只有生活方式按传统延续,游客来到这里,才能够看到这里的本土文化,感受到村民的亲切、淳朴。

 

  古村寻踪

  三条无人村的前世今生

  在推动城镇化的另一面,是散落各地的古村落开始解体。有数据显示,全国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约5000个锐减至目前的两三千个,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一座古村落在消失。

  这在江门也较明显。近年,随着人口迁移,江门亦出现了许多“无人村”。在无人居住、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古村落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一些古老的宗祠、洋楼等有形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近日,记者探访了台山、开平、恩平的三条无人村,尝试理清其发展脉络及尴尬处境。

 

  西岐村

  美国人熟悉的村庄

  台山水步镇西岐村曾被美国政府列为50年内最典型的“买出世纸”的村庄。改革开放后,村庄内规划整齐的洋楼民居使其备受关注。1992年,夏威夷大学编了一本有关风水的书,其中一章特别介绍西岐村。

  只是,像大部分的华侨村落一样,随着村民的迁移,这个曾经名声大噪的村落亦逐渐褪去昔日的光彩。

  昔日:华侨促成全县首条卫生村

  西岐村主要集聚了许姓族人。20世纪上半叶,250多名许姓人以“买纸仔”方式进入美国。西岐村便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华侨村”。帮助这些人进入美国的许炳济因此登上1958年的《时代》杂志。

  因为华侨,这个村落曾辉煌一时。黄婆婆是留守西岐村的一名媳妇。30多年前嫁入到该村后,未曾离开。她回忆说,她刚嫁进来时,只有5户人出国,后来便陆续出国了。

  “现在我们村至少有3000人在美国,在国内约100多人,一半在城镇,保留着农村户口的仅70多人。”许伯是少数留守的土生土长的村民,提起为何没有离开村庄,他不愿说太多,但聊到村里情况,他了如指掌。

  “西岐是台山第一条卫生村,那条水泥路就是华侨捐款建的。”站在村口,望着那条水泥路,许伯自豪地说,20多年前华侨共捐了60多万人民币建设村容村貌。这对当时的乡村来说,相当气派。与此同时建设的,还有“西岐图书室”,图书室墙上清晰地记录着旅美宗亲的捐款芳名。

 

  现状:人去楼空房屋受损村庄没落

  时过境迁,华侨村的气派奢华最终随着人去楼空而黯然失色。

  沿着笔直的小巷子走进西岐村,发现村里房子大部分都没人居住,残旧不堪的木门半掩,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旧式的灶台和桌椅,而屋檐上彩绘已经脱落,模糊不清。有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坍塌屋顶,露出土黄色内墙。据介绍,这就是典型的舂墙青皮屋(俗称“皮包金”),即墙体外部为青砖,内部则为土墙。

  黄婆婆受美国华侨的委托,打理两栋房子,时不时会进去打扫一下。走进其中一栋房子,拉开趟栊门,屋内十分简陋,但总体上干净整洁,而且房子结构保持很完整。她介绍说,旧房子就因为长期不打理,积水以及灰尘使得屋梁腐朽,导致倒塌。另外,房屋的损坏还来自于小偷的光顾,“之前经常有小偷,一看没人在家住的,他们就进去翻。”

  和建筑一样渐渐凋零的,还有回乡寻根的人气。黄婆婆介绍说,20多年前,还有华侨时不时回来走走,这几年越来越少了。“改革开放时,有部叫台山纪行的纪录片到这里取景,有几十个华侨回来走过。后面也不时有一些老华侨回来捐款、探亲等,但这几年少了很多。老一辈不在了,年轻一代有些没有家乡没有根的观念。”许伯在一旁感叹道。

 

  问题:最美古村落还是建筑文化遗产?

  未来是最美古村落,还是“近代华侨建筑文化遗产”?

  问及是否希望村庄被保护和利用起来,黄婆婆直言,不懂这些。许伯淡淡回句:“我能有什么意见呢?”

  事实上,台山博物馆曾经提出西岐村可竞选广东省最美古村落,推荐发展旅游。在五邑大学一份关于台山侨圩建筑调查中也提到,西岐村内保存着清代的舂墙青皮屋、传统硬山屋顶祠堂、近代居庐、别墅和碉楼建筑等,为研究台山侨乡形成后,民居建筑从清中后期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提供重要实证。该调查提出整合台山侨乡历史文化资源,并以这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名镇、名村。

  然而,这一切设想至今没有可行性方案。

 

  邓边村

  残墙废瓦 空无一人

  位于开平三埠的邓边村是江门有名的“无人村”,因为村中无人居住,村中断垣残壁被大自然包围、吞噬,使得整个村庄呈现孤寂、恐怖的气氛,但也因此而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探险的游人,甚至也被一些电影摄制组看中选作场景。

  对于这样有特色的无人村,我们是应该让它自然消亡,还是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开发?这对邓边村来说,应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昔日:旧屋挖出银元 引来“寻宝”热

  邓边村大约在120多年前由侨胞在国外挣钱回来建成,村中多为甄姓人家,鼎盛时期曾住过58户人家,此后村民陆续移民或搬到市镇生活,到了2004年已无人居住。

  邓边村虽已残破不堪,但从一些墙面上残留的精致雕花,仍可看出这条村子鼎盛时的风貌。华侨把在外辛劳赚到的钱寄回来,变成让亲人安居乐业的资本,也引来不少土匪的觊觎。邓边村村民当年集资在村口修建了一栋7层高的碉楼。但没有了人,碉楼虽在,也无法起到保护村庄的作用。

  因为人去楼空,邓边村吸引了不少小偷光顾,甚至不少人曾光明正大地去“寻宝”。三埠街道办簕冲村委会委员郑泳钦告诉记者,2005年,该村一户人家的亲戚突然带人到邓边村一旧屋房间,将地砖砸碎,掘地三尺,挖出几个装满银元的坛子。“当时有人通知我们村委会,他们说是国外的亲戚透露曾经在这里藏了东西,委托他们过来取。”郑泳钦回忆说,这件传奇的藏宝事件传开后,吸引了许多人到邓边村的旧屋中“寻宝”,村中房屋的地板几乎都被挖了一遍。

 

  现状:自然吞噬村庄 猪圈搭在塘边

  然而,邓边村的传奇色彩只为它在节假日吸引来一些游客。空置十几年,无人村呈现出了被自然湮没的状貌。

  从村口前行600米进入邓边村,就恍若进入了另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树木遮天蔽日,耳边再没有外界的喧哗,只能听到身边忽而飘过的鸟叫,远方某处的狗吠,以及小果子从榕树上掉落在地上、树叶上的声音。据说到了夜间,村中还会有各种异响,形成风声鹤唳、鬼哭狼嚎的恐怖氛围,村中最后一户人家也是因此匆匆搬到了别处。

  除了声音,在村口还能清晰看见碉楼,进村之后也被隐没在了树木、藤蔓之中,难辨踪迹。原本绕村而成的“护城河”已经被填得只剩一口鱼塘,鱼塘边上搭着的简易猪棚里面养着几圈大肥猪,旁边的窝棚堆满了捡来的垃圾,臭气熏天。目之所及,村中唯一的人类,便是在此捡垃圾的老妇人。

  物是人非,岁月留痕,在这个村里以最直接的形式呈现。

  问题:发展耗资大 村民反应不热烈

  2000年,邓边村引来众多驴友、摄影爱好者前往游玩。2002年,为了更好地保护村庄,村委会曾计划在村口设一道上锁的门,如果村民回家,联系村委会拿钥匙即可。后因麻烦,没有真正实施。

  虽然如此,邓边村因为长期没有人住,旁边的农田、鱼塘等已经交由邻村耕作,渐渐地,邻村的村民已将邓边村视为本村的一部分。“旁边的村已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之前有电影摄制组要来这里取景他们都不同意。因为拍电影要搭布景,他们怕会破坏现状,而且房屋都很旧了,如果有砖瓦掉下来砸到人也不知找谁负责。”开平市三埠街道工作委员会党工委委员邝碧筠告诉记者,最后还是街道办出面协调,对方才得以顺利拍摄。

  既然邓边村作为无人村这么有知名度,是否有条件和开平的赤坎影视基地联动,打造为一个另类拍摄场景,进而带动周边发展?对此,邝碧筠表示,街道办正在做旅游方面的规划,会考虑将此资源纳入规划中,但目前一切都还未有具体的计划。

  因为邓边村有很大一部分房屋产权涉及华侨,不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有相当的难度,要找到屋主并征得他们同意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往往会让投资者望而却步。郑泳钦表示,此前也曾向邓边村村民透露过发展的想法,但村民的反应不是很热烈,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些房子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石头村

  荒废数年 杂草丛生

  石头村,原名“云礼村”,置身其中,古色古香的石屋、清澈见底的小溪、四周山丘绵延,有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本生活于村中的云礼人也开始往外迁,村子沦为“无人村”。直至1997年重新被发现,此后,石头村名声渐起,2000年正式开发为旅游景点。好景不长,2008年至2011年期间,由于恩城镇通往那吉镇的道路破烂,游客减少,石头村旅游难以为继,旅游公司撤场,无人管理,往日繁华不复存在,如今杂草丛生。近期,又传来一旅游公司计划投资开发利用石头村的消息,目前有关单位正在协商中,石头村未来能否重新焕发生机?

  昔日:石头筑就的六百年古村落

  石头村位于恩平那吉镇那西村委会,村中房子以石头建造,路面用石头铺设,塘基、菜园地基皆用石头垒成,因鲜明的石头特色被后人称为“石头村”。村子依山而建,全村30多间房屋,全部用石头加工垒叠而成。在这里,处处可以看到云礼人巧用石头的智慧。据称,村子的四周,用石头砌了两重2米多高的围墙,将整个村子围起来,第一道围墙砌了东南西北四个大石门,第二道石围墙砌了东南西三个大石门,这两道石围墙主要是用于防土匪盗贼。如今,只剩下正门的一段石墙,其他已经坍塌。

  现状:房屋破落,不敢贸然进入

  近日,记者来到石头村,村门口“云礼村”三个大字非常醒目。然而,跨进村门,入目所见的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古村,大多数房子破烂不堪,原本的石头小路被掩埋在一米多高的杂草中。出于安全考虑,那吉镇政府在景区内部分区域竖立起标有“游客止步”的警示牌,劝止游客进去参观。

  记者了解到,石头村开发为旅游景区时门口设有售票窗口,刚开始的四五年内,每年游客保持在10万人次,附近也开办了好几家农家乐餐厅。然而,荒废后再去,村前的售票窗口早已关闭,“房子比以前坍塌了不少,很多看起来像危房,不敢贸然进去”。今年70多岁的黎老伯常在这里卖一些农产品,他看着石头村开发从兴盛到衰败,非常痛心,一些慕名前来的游客看到这般景象“失望而归”,但村民也无能为力,只希望相关部门及时保护。

  问题:游客寥寥,难以支撑景区运营


  回顾石头村从“无人村”到地方旅游景区,再次沦落为“无人村”的历程,令人唏嘘。

  现时,石头村作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保护都谈不上,更别说开发和利用了”。那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重新开发利用石头村,仅修葺房屋一项就困难重重,“不但修复成本高,现在懂得用石头砌房子工艺的人已不多,请人困难”。他表示,单靠政府部门进行开发和利用不太现实,眼下正有一家公司愿意投资,开发成为集村落文化、温泉度假村、摄影基地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相关部门正在协商中,希望社会资本的加入能够让石头村重新焕发生机。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