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古村落 绿色家园的归依与守望——黎平县保护传统村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纪实
发表日期:2016年11月16日      来源:西部开发报      作者:杨理显 吴静秋


在侗乡黎平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90个传统村落。黎平也是全国拥有传统村落数最多的县,这里的侗家人依山而住、逐水而居,过着“饭养身、歌养心”的悠然生活。走进每一个侗族聚居的传统村落,都会发现,每个寨子跟苗寨、瑶寨或是汉族村寨都不一样,每个寨子都会有高低不同、风格各异的鼓楼。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这些独特不可复制的文化元素,承载着侗族群众千百年的文化乡愁。 传统村落是独特文化的历史沉淀,因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的传统村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衰落。据一份报告显示,在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3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是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那么,黎平县90个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就成了该县留住文化乡愁的重要课题。

  留住传统村落的文化之根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黎平县坚持规划先行,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传统村落规划,编制了《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9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村落自然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体、自然景观及古迹遗址等自然生态环境。

  制定《黎平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和《黎平县传统村落建筑图集》,加强对传统村落建设审批管理,加强对鼓楼、花桥、戏台等侗寨标志建筑的维修与保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群众参与,成立古民居保护协会,寨老会等,参与村寨保护、民居建房、生态保护等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村民自治管理的水平,加强传统村落建房审批管理。

  每年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经费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先后划拨1030余万元对传统村落村容寨貌进行整治,修建戏台、河道、步道、道路硬化、公厕等建设。近年来,黎平县共整合传统村落专项补助资金9250万元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近200万元,并通过整合“一事一议”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投入到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中,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要求,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建设。下大力气建设通村公路、寨内步道、寨内绿化、美化及景观点整治等工程,使传统村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让传统村落的山更青、水更绿、村寨更加整洁、生活更加殷实。

  开发传统村落的文化之源

  为促进传统村落发展,黎平创新旅游发展等多种保护传统村落模式,在传承保护中给传统村落注入新的业态,既吸引外地游客,又带动老百姓增收。

  拆资8.2亿元,按照5A级标准,全产业链要求对肇兴侗寨进行升级打造,实施了以综合开发为主的“肇兴模式”,最大化为游客提供便利,形成38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创新体验区,让游客处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堂安侗寨的博物馆开发保护模式、黄岗侗寨的农耕文化村民自治保护模式、四寨侗寨的企业引领保护模式等,均为黎平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除了政府的保护投入外,该县还吸纳了众多的社会力量进行开发性保护。

  2014年,腾讯耗资1500万元,在岩洞镇铜关村建成了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探索“互联网+乡村”发展模式,致力于借助互联网的媒介与渠道力量,通过现代管理理念和民族文化及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让乡村人文与自然生态产出最大价值,架起侗族大歌对外传播桥梁。

  茅贡镇地扪村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文创+社区”模式,则完全由民间倡导和创办,与百姓联动,将传统文化与手工艺品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群众日常的手工艺品就此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让老百姓在做农活的时也能得到收益。

  水口镇滚正村“互联网众筹+民宿”模式,通过互联网众筹资金,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村民房舍改造成民居旅馆,提升其居住功能,让怀揣田园梦想的都市人住进乡村,既可以满足这部分小众体验晴耕雨读的需求,还能在给农户带来租金收入的同时,促使农户对其传统生活价值的重视和评价。 此外,为特殊游客量身定做的“旅行社+村庄”原生态村落体验模式,专门吸引外国游客、文化研究学者等特殊游客,打造高端体验式旅游。

  利用传统村落旅游脱贫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文化乡愁。

  黎平县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抢占侗文化发展制高点,全力实施文化旅游率先突破发展工程,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方略,推出了“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将32个传统村落,像串联珍珠般连接起来,形成百公里长的侗族文化体验长廊。

  该县对于百里侗寨传统村落(旅游示范点)的景点打造,即是在保留原有村落的外貌特点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有规划地进行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并整合资源向传统村落倾斜,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等建设,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百里侗寨”的建设打造,没有大费周章的大拆大建,暨保留了游客对传统村落的青睐,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让浓浓的乡愁得以延续。目前,该线路已有6个接待点具备对外迎客条件,形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百里侗寨踏歌行”旅游品牌。2015年,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上的四寨村接待点,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创旅游经济收入500余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达7120元。

  走在“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上的每一个侗族村寨,游客都能泾渭分明地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他们把文化穿在身上,把爱情融入歌声中,把历史刻录在村落里,把欢乐展现在节日中,类似于泥人节、扁米节、摔跤节、喊天节、款会、歌会、千三欢聚节等侗族传统节庆活动,每天都在侗都黎平的各个传统村落或是民族村寨中上演。游客置身其中,纵情歌舞、乐在其间,与此同时,当地群众在与游客的歌舞升平中,获得一份可观与尊严的收入,更让传统村落在民族文化旅游的支撑下,得到很好地开发与保护,游客与村民在传统村落这套自然生态系统中和谐共生。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黎平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丰富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民族文化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从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有序打造和推进,黎平县民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黎平将进一步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突出抓好传统村落旅游扶贫,促进生态脱贫、绿色发展。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