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76岁冯骥才:我愿把所有精力给我的民族、国家、城市和学校
发表日期:2018年3月26日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刘晓艳 杨扬 李嘉琪

以一场对天津城市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研讨会来度过自己的76岁生日,这份特别的“心意”,是冯骥才对家园的挚爱,对文化的执着。正如他自己所说:生日就是生命的刻度,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精力都给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的城市和我的学校。

 


今年3月25日,农历二月初九,正是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先生76岁生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市委统战部和天津大学特别组织了一场“冯骥才与天津城市文化保护和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本市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以议政建言方式为冯骥才先生庆祝生日,并对他连续七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冀国强,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会主委张金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唐瑞生,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志,民进市委会副主委、秘书长赵长龙,天津五大道地区管委会主任王业明参加此次研讨会。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副校长刘东志,校长助理肖松山,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赵美蓉,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贾启君,党办校办主任李武参会并为冯先生送上生日的祝福。研讨会由刘东志主持。

方兆麟、王振良、路红、尚洁、穆森、张玉坤、徐苏斌等天津文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1983年起,冯骥才先生连续担任了第6至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在长达35年的政协委员生涯中,积极参政议政,提案发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非遗和传承人体系的建设、传统村落的保护、“遗产日”的设立、四大传统节日进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等国家诸多文化领域的重要举措,都是在他的倡导下,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进入国家的政策层面。

研讨会上,冀国强代表李鸿忠书记向冯骥才先生表示祝贺。冀国强说,今天我们以研讨会方式为冯骥才先生76周岁庆生,这是对大师的致敬。作为连任七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先生认真履职,参政议政,多年来为保护我国和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花费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指出,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对于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城市品牌、营造人文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百年看天津。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近代历史文化进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倍加珍惜,传承光大。希望冯先生及各位专家学者发挥优势,积极出谋划策,为天津传承城市文脉,提炼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凝聚发展力量贡献智慧。

李家俊代表天大师生向冯骥才先生送上诚挚的生日祝福。他表示,大楼和大师融为一体的冯研院是天津大学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冯骥才先生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躬身践行,是对天大人“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他祝愿冯先生今后为其钟爱的文化和教学事业作出更大的成就。

 


研讨会上,冯骥才先生有关天津的图书铺满长桌,他对天津城市文化投入的心血和他取得的成果,令现场所有人为之赞叹。大家视冯骥才先生为天津文化一面令人骄傲的旗帜,对他知行合一的风范尤为钦佩。

谈到天津城市文化,冯骥才先生说:“一座城市的力量,来自这座城市里的人对它的爱,对城市的爱来自对城市的自信,而这份自信来自对城市历史人文深刻的认识。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无法产生深刻的爱。”在他看来,天津在全国城市间的分量,与它实际的内涵并不匹配,因此城市的张力不够,城市文化的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虽然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天津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上有不少好的观点和见解,但仍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我们甚至连自己城市的特征都还没有说清楚。”

冯骥才先生表示,从学理上讲,天津城市文化具有市井文化的性质。虽说天津在雅文化层面上也有建树,但在全国缺乏影响力。这不是城市文化的高低问题,而是城市文化定位的问题。“我们该怎样重新认识我们的城市文化?比如穆旦这样的大诗人,在天津为什么会被埋没了?为什么曹禺的《日出》被认为写的是上海?”他感慨,媒体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天津老百姓心目中,最能代表天津的名人是一位娱乐明星,历史名人是霍元甲,“这就是天津市民对天津文化的认识。我们不要笑话老百姓,这是我们的责任。老百姓不知道我们城市的文化高度在哪儿。”冯骥才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奔跑,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启发各级领导热爱地方文化,启发老百姓热爱自己的文化,但这不是一句话的事,需要大量的、一点一滴的、鲜活的工作。

冯骥才先生还提到,如今在民间文化后面加了两个字——遗产,这意味着我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跟以往不一样了,“我们是站在工业文明看农耕文明,于是就把农耕文明那部分文化创造当作历史财富来重新检验,从中认识哪些是传统,是精华,是必需传承的遗产。遗产观就是历史观。前年中央的一个工作会议上提到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但是没人注意:要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和文脉。文脉和遗产是不一样的,文脉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个时期都要有代表性的、经典性的东西要保存。我们需要站在现代城市管理的高度,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我们的城市。有了新的认识,才能组织力量,才出好办法,做出具有战略性的保护和发展的规划。让它在新时代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日就是生命的刻度。”冯骥才先生动情地说,“今天这个生日会,是个充满感情、充满思想的会,大家以我的生日作为载体,共同探讨我们最关心的城市发展。知识分子是跟这块大地融在一起的,我们负有责任,不能躲避。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也必然会进入无我的境界。我将继续把我所有的精力,奉献给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城市和我的学校。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