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江苏徐州:解码乡村振兴DNA,特色文化让传统村落绽“新颜”
发表日期:2021年8月14日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樊海涛 孙井贤

image.png

image.png

▲徐州北村村打造『塔山渔情』。

image.png

▲徐州山上村盘活旅游资源。

image.png

▲徐州张后屯村红色主题雕塑。


◎文/徐报融媒记者 樊海涛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一栋栋古屋镌刻岁月流变,一口口古井记录历史变迁。从历史风尘中走来的传统村落,承载了一方风土人情,容颜在变,乡愁未改。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下,江苏徐州传统村落迎来发展新机遇。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DNA。近年来,徐州在原有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具体保护方案,排定保护项目计划,配套地方财政资金,并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类保护项目落地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7月下旬,第四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徐州大沙河镇二坝村西陈庄等3个自然村名列其中。至此,徐州共有23个自然村成为省传统村落,居苏北首位。这些省级传统村落为守住乡愁、振兴乡村当标杆、探路子,发挥了巨大导向作用。近日,记者走进部分传统村落,解码这些传统村落的DNA,探寻其二次兴盛之道。

◆柳泉镇塔山村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北村行政村塔山自然村位于徐州铜山区柳泉镇西北部,濒临微山湖的湖岸线长达5.5公里,背山面湖,风景秀丽。

据村里老年人介绍,明朝天启年间(约1623年),邹、陈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堪称山湖胜地。因村后之山曰塔山,故取村名曰塔山,延续至今。

择山水相依而建的塔山村,现存几十处传统民居,以明末清初时期为主,最古老的近300年之久。传统民居主体大多采用青石、灰瓦为原材料,屋顶大多为硬山顶,檐口平直,镂空屋脊,门楼飞檐斗拱,许多门楼以雕刻、彩绘为主。做工精细的文饰图案,集中体现了传统的山村民族建筑的风格。

村口古井使用至今,井沿由青石凿穿而成,其中一面刻有几行阴文,记载了此井于明朝时期所掘。村西微山湖东岸有古迹钓鱼台,但仅大旱水落时可见。钓鱼台东北方有块条石,上刻“醉卧石”三字,笔力雄劲。钓鱼台西侧有一石,上刻“升仙台”三字,题头“侣家训书”,落款“金忠题”。据考证,这些书法石刻同样出于明清文人之手。村内有棵200余年的老槐树,树冠分为两部分。今年因受到保护,古槐虽一半已枯死,但另一半生长茂盛。

山和水,曾是阻碍北村人“走出去”的一道“天堑”。“以前路坑坑洼洼的,都是土块和石头,拉个平车都拉不动。”村民刘继西还清晰记得,几十年前,这里是微山湖畔的“光棍村”“采石村”,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几乎与世隔绝。

当时,“靠山吃山”是北村生存发展的唯一路径。如今,北村人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依靠北村依山、傍湖、抱岛的生态资源优势,产业融合兴村,生态富民强村。该村利用优质的水资源鱼塘,傍水而居,形成独特的渔家生活方式,形成“一鱼、一虾、一蟹、一荷”四大主导水产品牌,搭建网销新平台,特色水产品线下线上同时推广。

在生态立村理念的指引下,塔山自然村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地理原貌,结合传统古村落保护,深挖渔元素,打造“塔山渔情”;对村内景观带提档升级,全域绿化;回收村内空置民宅、修复古石房、打造民宿,形成后山民宿集聚区。

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村民积极入股村里的“荷你友约”乡村旅游合作社,从事船餐、湖鲜和农副产品销售、休闲垂钓、瓜果采摘等。该村还曾作为全国第六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站点之一,吸引了各地游客的到来。“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我家游船收入20多万元。现在的日子,比城里人也不差!”回乡创业的村民刘畅说。

如今,现代民居白墙红瓦,错落有致,与传统民居交相呼应;迎宾石门、湖区景观大道、观荷园区、湖畔休闲垂钓区、游船餐饮一条街、古民居遗址……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让北村这座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占城镇山上村

药香花海,打造『药旅小镇』

山上村是徐州邳州市占城镇山上行政村所辖自然村。夏末秋初,走进这里,碧波荡漾的小河沿村边流淌,一排排青石房子矗立在村落之中。道路两侧造型奇特的挡土墙,路面上一道道仿古明沟,让人记忆深刻。

休闲广场点缀村落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农家庭院,就地取材的片石、青砖、旧瓦等乡土材料让村庄古韵悠悠,无不彰显着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气息。一棵棵百年古树,依偎在石头屋旁,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山上村境内小山多,许多村民以前在山上种植芍药等中草药为生计,中草药产业闻名当地。后来,这个小山村一度落寞,光华不再,陷入贫困窘境。

在乡村振兴春风吹拂下,近年来山上村注重传统古迹的保护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动员村民主动清理打扫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柴垛等,大力改变村容村貌。

山上村村委会负责人赵荣峰介绍,两年前村里清理猪圈100多座,把道路路牙石全部修好,种上花草树木。自农村改厕工作开展以来,小山村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改造旱厕,让水冲式厕所进院入户。

同时,该村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村里不仅修建了崭新的水泥路,而且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建了两座仿古公厕。村子前面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游园广场,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色古香的休闲廊亭,彰显着时代特征的喂牛槽和磨盘点缀游园,勾起了大家的回忆。“平时老百姓都说收粮食,但是现在的小孩很少知道以前收粮食还用高粱篾子做的折子,以前的农耕文化应该传承下去,保存好。”村民赵然和说。

近年来,山上村围绕蘑菇峰、知青旧居等旅游资源,突出规划统筹和修缮保护,充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委托中国矿业大学进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依托老村庄精心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不断打造村落宜居形态,努力还原传统历史价值。

结合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该村还做精做美村庄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中草药特色生态旅游区,推进文化、民俗、药旅产业融合发展。

2019年,山上村在山坡栽植千余亩的薄壳山核桃、梨树、碧根果等等。同时,林下面积也不浪费,套种蒲公英。蒲公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既可以割叶子卖,也可以采收种子,根还可以炒茶,当年就可产生经济效益,每亩地收入1500元左右。

药香花海,诗意田园。一直以来,山上村与隔壁的白山村都是占城镇中草药的种植基地。目前,这片区域已经建成百草园、芍药园、蒲公英园等园区,持续放大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现在整村推进绿化造林,初步形成东水、南林、西菊花、北蒲公英的格局,为下一步田园综合体的打造打下基础。“山上村将继续做好古村落‘后半篇文章’,精心塑造村内自然风光,统筹实施‘理水、通路、修房、优化空间、完善功能、美丽宜居乡村’,实现景观营造和产业导入双赢。”占城镇山上村村委会负责人赵荣峰表示。

几年前,山上村村民赵会华嫌村里环境不好,将两套房子卖了一套,搬到城里居住。看到山上村环境越变越好,他专门从城区搬回村里,享受快乐的田园生活,“粮仓、牛槽、磨盘,小孩都没见过。都是水泥路,出门不用踩泥巴;空气很清新,水清山绿,环境美心情好,以前往城里跑,现在都跑回来了。”

◆首羡镇张后屯村

以『红』带『绿』促发展

7月底,在台风“烟花”刚刚过境后的第一天,记者来到徐州首羡镇张后屯行政村张后屯自然村。走在村中心路上,一座座极具红色文化特色的房屋鳞次栉比,一件件有关红色记忆、村规民约等内容的壁画和雕塑生动美观,不时有游人驻足欣赏。

抗战时期,此村成为丰县县委主要办公地,当地群众积极踊跃参军支前,掩护革命干部,养育军烈子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赢得了“湖西小延安,红色张后屯”的美誉。

“这里是两省四县交界处,与山东省金乡县、鱼台县相邻,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张后屯村原党总支书记张道省说,由于路不好走,卖粮食价格比周围村都低,买东西却比别的村都贵,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曾是湖西重点扶贫村。

看到村庄逐渐走向落寞,张道省决心要尽全力把路修通修好。7年前,张后屯村自筹资金,逐步完成了全村近两万米的道路硬化,对路两旁沟塘、垃圾进行了彻底整治清理,沟塘内种上荷花,道路两旁植起灌木,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近年来,该村以修缮红色文化景点为抓手,还原历史风貌,增添具有时代特征和红色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使红色旅游成为该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作为丰县湖西革命老区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我们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张道省说,2017年他和村里的几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挖掘红色资源,建好红色基地”的建议,受到镇、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打造红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提上了日程。村里专门请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和中国矿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就县委旧址修复、文物搜集、展厅布置制订详细规划方案。

如今,改扩建后的县委旧址陈列馆,不仅还原了县委的历史风貌,还增加了声光电设备、场景还原,丰富了历史实物。展厅内,湖西革命根据地、中共丰县县委、首羡战事等5个单元的声光电展示,使“湖西小延安、红色张后屯”的红色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这两年,每年都有16万人次来这里开展红色教育。”张道省说,去年以来村里还建起地道遗址展览馆、红色农家乐、红色超市等,今年旅游收入将突破15万元。

为增强发展后劲,张后屯还以“红”带“绿”,推进乡村振兴。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突出“红色文化、绿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我们盘活废弃洼地,加上流转部分村民的土地,建设百余亩的特色农业生态园,种植高档次的农产品;规划了花卉园,种植彩色西瓜等,吸纳低收入户就业,吸引游人采摘观光。”张道省说,去年集体收入达到35万元,今年预计达到40万元。

现在的张道省已卸任村党总支书记职务,专门从事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该村经过向上争取,筹集70万元资金,正在建设村“红色餐厅”项目。他表示,现在村里正制订符合张后屯实际的规划,未来将在打造红色旅游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批特色企业,拉长产业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