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破坏性建设 城镇化过程中的“毒瘤”
发表日期:2013年8月2日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洪鸿
      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将在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就是城镇化。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破坏性建设”的现象。
      在单纯地把目标当成目的的行为冲动下,政府想卖地,地产商想开发,各类公司想把农村的资源集中起来,而一些高层也想把它作为经济增长点。在新型城镇化的口号下,有些地方将小城镇作为利益冲突的筹码。在城镇化过程中陷入新的误区:将城镇化作为追求 GDP 的手段、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这样形象会上来,民心会下去;城镇化如果成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房价会上去,但内需会下来。
      这样做,很多破坏性建设的城市出现了,但美丽的乡村、蓝天、绿地却没有了。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首先让城镇的人民受益。一个没有自主权利、没有社会资源供给、没有创造能力的城镇,不会有城镇化的意义。

      城市趋同 特色难寻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旧城改造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不少地方改造中“破坏性建设”的失误,也多受诟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借鉴城市的成功经验,同时避免“城市发展病”,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几十年前,大大小小的城市是陈旧的,但是各具特色;现如今,大大小小的城市多已“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了,但越来越趋同,特色难寻。除了极少数老建筑“盆景式”地点缀在海量的玻璃大厦、水泥丛林中外,许多大城市已经找不到它的本色,有些甚至已被彻底“肢解”、“整容”成了完全“标准化”的现代摩登模样。不光建筑外观,连街道风格、店面装潢、橱窗展示、广告词语等等,都接了同一的“轨”,而原来附着于老城躯体上的那些特色文化、传统韵味,都只能到博物馆、保留景点或者剧院里去寻觅、观瞻、体味了。
      “现代化”的“铲车”,在推平大量普通陈旧建筑、危房的同时,也毁灭了不少无价的有形历史瑰宝,伤害了深植于彼的无形文化之根。
      我国城市规划、古建界的泰斗郑孝燮老先生,30 多年前就紧急上书中央领导,使北京德胜门箭楼免遭被拆厄运。10 多年前,他拍案力争,坚持把平遥古城列入“申遗”名单。可是面对近年的现实,老先生神情黯然地对记者说:“现在一些会议请我我都不去,一是我说话不客气,二是说了也没人听。”
      他认为现在一些“改造”行为,实际是对城市的残酷破坏。而这种“破坏性建设”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也是无法弥补的。

      农村不再 文化消失
      据记者了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也陆续掀起“旧村改造”的热潮。人们很自然地担心,在把农村建设纳入城乡统筹的“大盘子”的同时,会把“破坏性建设”的疾病也引进农村。事实表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实际上,在许多“先行”地区,随着城镇的变大,建筑的翻新,农民的“上楼”,原有农村的“农”味已经消失殆尽,甚至连“储存”它们的博物馆都没有,而是干净、彻底地“根除”了。让人焦虑的是,这种病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近记者走访了几处现代化名村,“与城市完全一样”的自豪,令人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儿。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字,2002 年至 2012 年,我国自然村由 360 万个锐减至 270 万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2012 年 4 月在冯骥才的倡议下,国家决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颁布了第一批 646 个传统村落名单,将保护传统村落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传统村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DNA。
      住建部村镇司司长赵晖在成立仪式上介绍,今年内将颁布第二批约 1000 个传统村落的名单,下一步将科学调查,建立档案,落实保护制度,完成指导规划,确立修复重点,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的行为。

      概念炒作 房地产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推动新型城镇化,给低迷已久的楼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房企普遍看好城镇化给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再度掀起了拿地热潮。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地频频传出新的“地王”,仅去年 12 月份,万科、中海、保利等 9 大标杆房企就累计拿地 390 多亿元。
      专家普遍担忧,简单将城镇化与房地产化画等号,后患无穷。他们认为,不能将城镇化理解为城市扩张化、大占耕地盖高楼的房地产化。有些地方借城镇化大量圈地,大搞房地产,会扭曲城镇化新政的功效,引发新一轮地产扩张,其后果将是让三、四线城市也面临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
      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当前我国推进城镇化要防止五个误区:一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二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不能一哄而起搞运动,一味追求城镇化高速度和规模扩张。三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避免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从而先高地价再推高房价。四要防地方以地生财消灭村庄,迫使农民“被上楼”。五要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大中小城市布局失衡,而导致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地方政府的举措紧跟中央步伐,认清了城镇化带来的机会,这值得肯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对记者说,“城镇化确实是未来 20 年维持高速发展的‘引擎’,但过多炒作城镇化没有意义。因为,城镇化是一个‘过程’,需要切切实实地推进,而不是投资概念上的‘炒作’。”

      潜在风险 投资冲动
      随着“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价值的明确,市场随之出现了多种争论。高汝熹直言,一些地方政府在提出城镇化目标的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地铁和机场等新建或扩建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那么,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是不是会再次加剧地方融资平台的负担”?资料显示,从 2009 年至今,关于地方债危机和地方政府“破产”的消息就屡次见诸报端。一旦从 2013 年至 2020 年继续“大干快上”基建工程,或将再次加剧地方政府的负担。
       “不必担心‘破产’,因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可能仅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再者,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会将精力集中在基础项目的建设上。”区域经济专家徐长乐对记者说,“真正要担心的,恰恰还是地方政府潜在的投资冲动。尤其是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上的‘司令官’,在业绩考核、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压力下,投资冲动或难避免。”
      高汝熹也指出:“潜在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城镇化与‘三驾马车’中投资的关系,乃至与细化的房地产市场的关系,一旦地方政府加快城镇化建设,或会造成投资过热,并加剧通胀的迅速升温。”
      记者注意到,农业银行就此曾公布研究报告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借新型城镇化之名,行过度投资之实。”农业银行甚至称:“应警惕投资过度带来的新一轮产能过剩。”
      据记者了解,部分城市的城镇化投资计划甚至被媒体评为“简化为拆迁与征地”。普通消费者担心,的房价或因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上涨。

      主体错位 忽略人本
      城镇化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因此一些地区、房地产商和资本市场投资者闻风而动,纷纷拉起城镇化大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项目产业布局,即使开发再多的房地产、建再多的高楼大厦,恐怕也是一座“空城”。这样的城镇化,

只能造成包括土地在内的国有资源的大量闲置浪费或变相流失,所以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

遏制各地大举圈地盖楼的冲动。

       据记者了解,城镇化是当前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前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在促进“人的城镇化”过程中,中西部城镇如何迎接日渐庞大的返乡农民工群体是一门难题多多的“必修课”。
       城镇化正在高速推进,从 2007 年到 2011 年,大陆城镇人口由 5.94 亿增加到 6.91亿,城镇化率由 44.94%上升到 51.27%。很显然,城镇化日益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但与此同时,高速城镇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种种隐忧:农民工社保、教育、医疗等障碍难以化解,大量环境被污染。
      据记者了解,这些隐忧不仅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给生存在城镇里的居民带来困扰。

      编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如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化解各种隐忧,无疑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必须看到,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人的城镇化”,没有城镇居民的安居乐业,没有环境的宜居,再耀眼的政绩光环,都注定是一场虚幻的梦。毫无疑问,在转型期的,城镇化已成为实现“梦”的一个注解,能否让“梦”最终从理想走入现实,编织好所有人的幸福生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决心。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