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传统村落,如何在保护中熠熠生辉?
发表日期:2014年4月12日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李方圆 幸菲菲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基因,是我们许多人儿时的家园。长大了,我们走出村落,把也许是人生最值得的记忆,留在村头古树的鸟巢里、嬉戏的池塘边、热闹的禾场上……

       传统村落文化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堪称文化中的万里长城。有资料显示,村落消失速度惊人,2000年全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村落。赣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的状况如何?该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村落?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现状:保存完好的不多,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

       来到距赣州市区约70公里的赣县白鹭乡白鹭村,只见近6万平方米的徽派古建筑群落依山而建,一旁的鹭溪河静静地流淌着,两岸桃红柳绿。

       作为首批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白鹭现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60余座。因为这众多的古建筑,有专家称白鹭是“明清古建筑活博物馆”。近年来,赣县加大了对白鹭的旅游开发力度,让这个古村焕发出新的魅力与生机,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赣州文化底蕴深厚,保存着众多宋代建筑,被誉为“宋城博物馆”。明清的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巷历历可数,近代的骑楼街道颇有岭南风韵,城内外有众多的名胜文物,名人足迹。在岁月的长河中,也遗留下许多村落。去年底,由住建部、文化部等联合公布的首批传统村落名录中,赣州有赣县白鹭乡白鹭村、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龙南县杨村镇杨村村燕翼围和关西镇关西村4个村落上榜。而白鹭村就是我市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村落代表之一。

       虽然,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近些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情况依然存在,建设性破坏文化遗产事件时有发生,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

       她的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自然环境优美,风光旖旎,青山环抱,古祠古宅依山傍水,古寺古塔点缀其间;村内阡陌纵横,千顷良田;百口池塘,清溪环流,形成高山水乡的奇特景观。从地势上看,她安躺在高山环抱的椭圆盆地之中,加之外围道路、山口都以关隘、石寨锁闭,仿佛漂在云端的一叶扁舟……这就是曾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的千年客家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但是,辉煌的历史不能掩盖东龙村窘迫的现状。如今的东龙村,不少祠堂破旧不堪、摇摇欲坠,渗水、漏水、裂缝、发霉、倒塌现象随处可见。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为赣南各乡镇进行了230多个地名溯源的龚文瑞告诉记者,东龙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东龙村是几千年农村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但随着城镇化发展,村民有的因外出务工而定居在外,有的搬去县城或无序建新居,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风貌受到破坏。近几年,虽然田埠乡组织相关部门对东龙村进行了保护性维修,重建龙岗古隘,修复百间大屋绣楼及多处受损坍塌的古建筑,但还远远不够。

       东龙村的现状是我市众多传统村落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从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规划科了解到,目前全市有283个乡镇,3477个村,而已在住建部网站上登记的传统村落,全市只有91个,而大部分村落登记的资料都残缺不全,还有个别县(市、区)没有任何资料。

       传统村落和古民居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一幅幅在青山绿水间展现的美丽画卷,更是一段段凝固的不朽历史,成为诠释过去农耕时代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厚载着我们民族先人的嘱托和期望。“这些村落都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如果不加以保护,任其消失就太可惜了。”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规划科工作人员冯松华告诉记者。

 

探析:传统气息减弱,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去年还在的村落,今年去的时候就没有了,亲眼看着它消失!早保护一天,就能少损失几十个村落。”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文物考古专家万幼楠谈起我市的传统村落时痛心地说道。“现在能保留下来的完整村落的民居建筑不太多了,这是一个非常稀缺的东西,大部分的传统村落,在建筑上都有其独到的特点,尤其像东龙村这样的传统建筑,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对研究建筑史具有重大的实物价值,艺术史上也有非凡的价值。”他认为,对这些珍贵的有形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全力保护。

       万幼楠告诉记者,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至少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村风,村落遗留下来的民族风俗;其次是村貌,包括整个村落的环境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底蕴;还有就是传统建筑,包括村落的古建筑及民居等。有些传统村落,虽然名称仍然存在,但其村风、村貌和传统建筑等传统气息都已经消失。从真正意义上讲,这些村落也已经消失了,因为其文化和传统已经不复存在。

       “一个地方的文化犹如一棵大树,它的根系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上,靠土地上的水脉、文脉来滋养,正可谓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钟福民说道。他说,赣南有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比如白鹭、夏府、古陂、卢屋等。这些传统村落以其房屋、庙宇、墓地、宗祠、古井和农田构建了村民的生存空间,也构建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但是,当前传统村落却出现了种种危机,主要表现在:其一,传统村落普遍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的境况,由于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主要是小孩和老人,村落缺少生机和活力。其二,村落缺少有意义的公共的文化生活,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出碎片化、个体化的特征,主要靠打牌、看电视等方式打发时间,极少甚至没有举办过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

       “传统村落是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如果传统村落消失,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万幼楠认为,“为了历史的传承,为了保住子孙的文化根基,传统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

 

期待:如何让传统村落重焕光彩

       一排排马头墙仰视苍穹,一扇扇木雕门窗古色古香,一棵棵院内古木参天蔽日,一个个水轮车吱呀转动……近日,记者走进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一派原始村落的安静祥和展现在眼前。石条牌匾、石磨盘、跑马场、古戏台、木雕门窗、古井在这里都是那么亲切、自然,让人在浮华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片刻安宁,心灵得到了一丝净化。

       据石城县旅游局局长吴昊介绍,该县立足大畲村原始风貌,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南庐屋客家古民居等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使大畲重新恢复了客家古民居古朴大方、典雅别致的神韵。“县里对这类正在逐渐消失又具有民俗特色的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历史渊源、地域特色进行认真统计和详细考证,有针对性地建立自然村特色档案,还评选出石城‘十大古民居’。并统筹考虑各个自然村的特点和特色,对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自然村,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护和开发方案,让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从而在根本上护住乡村文脉的‘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需具备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个条件。“一旦确定为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后,各级财政会有相应的保护资金,而县级人民政府则是保护主体。”据冯松华介绍。

       “今后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被发现之后,都将面临保护和利用这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万幼楠说。“其一是保护的问题,这些大多是千年以上历史的村落,尤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对当前的人们有现实的意义。这得感激居住在这儿的人们对先人遗产的保护。但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不自觉的保护,我们要变不自觉为自觉的保护,那么,如何保护呢?首先要让当地政府了解到传统村落的文化活化石的价值,以及其不可再生的珍贵;其次落实具体措施,切实保护,不做减法的破坏,更不因好心而做加法的破坏。当然,保护需要资金,政府在这方面必须有长远的见识,不能短视,更不能因其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益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二是利用的问题。旅游其实只是之一,思路可以拓宽,寻根活动、文化活动以及开辟摄影、美术、文学创作基地,都可以考虑,像婺源就是个成功的例子。总之,开发与利用,也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保护。而利用民资民力,政府补贴一点百姓自筹一点,对自家古屋修旧如旧进行保护,其实也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措施。”

       钟福民则认为,在当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作主动的介入,其中需要政府、媒体、学者、村民等各种主体的合作与配合。具体为:其一,对村民进行文化的启蒙,让他们趋于文化的自觉,促使他们珍视和爱护自己的生活和文化,让他们懂得自己所拥有的生活和文化是重要的资源。其二,激活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用民俗活动来充实和改善村民的闲暇生活,使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具有文化的意义,增进他们的认同感。其三,保护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别是有价值的古建筑。新居与老宅在区域上分野,保持传统建筑的整体美学效果。其四,发展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复兴一些手工艺和特色产业,实现“文化富民”等。

       我们期待,随着各地对传统村落的进一步重视和保护,传统村落这棵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一定不是梦想。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