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人的新农村”为改革注入人性温度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26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晨 钟超

       23日在京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人的新农村”,中央首次提出的这个概念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其关注点是什么?又该如何推进?

       从“一条腿”走路过渡到“两条腿”行进

       【数字】据统计,2013年,我国约有2.69亿农民工。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来到城镇,他们至亲的父母、妻子、儿女只能继续留在农村。最新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留守老人约5000万人,留守妇女超过5000万人,留守儿童的数量在6100万人以上,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严重。

       整洁的硬化路面、林立的连排小楼、完备的水电设施、秀雅的生活环境……如今的新农村,搜寻不到半点脏乱差的影子,和许多城镇已无两样。

       “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7000多亿元,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78万公里,99.7%的建制村通公路;4.7亿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7个省份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然而,与新农村建设的“热”形成对比的,是埋藏在那些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心里的“冷”。对他们而言,家乡的变化纵然值得欣喜,但他们内心渴盼的关爱也应该得到更多回应和慰藉。

       “过去十多年我国新农村建设硬件投入多,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及村容村貌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的关怀及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次中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概念,表明未来国家对农村的建设要“物的建设”和“人的建设”同步推进。与过去相比,这样的战略更均衡,更稳定,更注重以人为本,也更符合农村的实际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人

       【样本】带塑胶跑道操场的农村小学,配备多种健身器材的农村广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浙江省海盐县,“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一直让当地居民引以为傲。

       “人的新农村”,落脚点在人,无论是对“三留守”人员的关爱体系,还是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无一不是“人的新农村”的发展要义。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低保、养老三项制度已初步建立。2011—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6288亿元。据人社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9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亿人,新农合参保7.35亿人。

       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怎样落实到“人”?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研究员表示,对于一部分已经在城市就业的家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从整体上进入城市,这需要从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社保等多方面入手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建设以及传统的五保户的保障工作。

       绘制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图景

       【故事】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瘦削的脸孔、略显低矮的个头,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有这样一位老人,30年来他一直坚持着一件事情——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上堡历史和上堡文化。这位71岁的老人名叫李宗汉,他也叫乡土文化守护者。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基因,也是一个地域的根。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青壮年涌入城市的步伐加快,大量传统村落不复存在,大量乡土文化面临遗失。寻乡愁而不见,是一种难言且无望的悲哀。“人的新农村”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乡土文化的坚守。

       “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予以保护,对农村文化活动要予以引导、发扬和鼓励,甚至还应该有一些投入,多举办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品质都应得到改进。”党国英说,“对一些古村落,要保护乡村风貌,尽量发展古村落旅游。”

       郑风田认为,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有更多农村人口离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发展和建设农村。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