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1年
2018年
2017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最新观点资讯
观点更新日期以采集时间排序                      

古村落历史建筑既承传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文化,也要适应和体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古村落在处于优越于城镇环境的田园风光中,再加上现代化的生活标准,令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羡慕和向往。在我国目前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要遗忘,不要丢弃:在希望的田野上伴随着发展的古村落,这是人类最美满的家园!

  ————汤国华


       过去我们保护古建筑,只注重物质的,没有注重非物质的,其实这两方面绝不能分开。我一直呼吁,非物质的遗产要与物质的遗产并重。一个古建筑如果没有文化精神内容,就黯然失色了。像故宫这么大一个辉煌的建筑,它是怎么创造的,大家都不知道,没有人去研究这个;修建故宫的那些工匠、那些技术是从哪里来的,值得深入研究。所以,对修建古村落建筑的工艺、技术也应该同时并重。对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来说,实物是最重要的,没有实物就没有具体的东西了,所以文献资料的保存同样重要。

————罗哲文

       保存一个村落,不仅仅是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而实际上是保存一种社会结构、生活方式。

————林济

 

       古村落应创新“多元化、社会化、转移性”保护模式。探索实施古村落“村民自保、私保公助”等多元化保护方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认领、认养、认保”乡土建筑等社会化参与保护利用,以加快古村落乡土建筑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乔晓光

       乡村就是乡村——生态、自然、便利;农业就是一种职业——产业化、合作化、现代化;村民及时居住在乡村从事乡村产业的居民。保护古村落要遵循四个基本点:乡村生产、村民生活、乡村生态与乡村文明。

————张鹰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