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1年
2018年
2017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最新观点资讯
观点更新日期以采集时间排序                      

       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与专家的层面上,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传统村落保护刚刚开始,还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它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骤的时代转型期间被甩落与扬弃,也不被唯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
——冯骥才,改革报《传统村落保护期待“有机修复”》
 
       农村的社会变革目前大体有两种趋势:一是村民离开了家乡和土地,造成村庄的消失或者空心化;二是村民从事市场环境下的农、工、商和旅游等行业,促使村庄利用土地升值的红利进行公司化体制的转型。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情感纽带和生活文化传统正面临断裂的可能,因此当前有很多村庄在文化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关于村史与个人生活史的记述,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精神。民俗学作为感受生活的学问,应该通过实地访谈等交流方式,参与、促进和强化这种“村庄记忆”的文化实践。我们还发现,这种文化实践将有可能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并持续下去,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情感力量,这也要求旅游业必须承担起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的责任。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
 
       面对这类“开发”,我会想到沈从文的那篇《建设》,心情复杂。“建设”、“开发”都是好词儿,很正面,只是要适度、合理,方“可持续”。在与地方政府、旅游公司的博弈中,村镇居民多半是弱势的一方,难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其实不知道旅游开发而不改变当地的社会环境、生态,是否可能;既让当地政府与居民由“开发”中受益,又不强行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开发”该如何进行。也应当承认,借助于这类“开发”,增强了人们关于老房子、古村镇价值的认知,有了保护的意识。只不过吊诡的是,不“开发”,老房子、古村镇固然会在“自然过程”中死去,“开发”却有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不过是另一种死法。在和顺、李坑都听到了村镇居民的抱怨:既不允许改建,又不补偿维护、修缮所必要的经费。生活在那里的居民,至少在理论上有支配自己的房产、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未必都情愿将自己的生活作为用以展示的“文化遗存”。
——赵园《古村镇的另一种死法》
 
       传统村落已到“最危险的时刻”,加速消失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多年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从社会和文化背景这样总结消失的原委:村落文化在向来崇拜“英雄”的历史上一直被漠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审美取向都将乡村文化视为俚俗、简陋、粗糙、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发生在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急剧而猛烈,但文化的转型还没做足准备,出现断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重经济、重科技的同时没有给予文化建设同样的重视,村落文化在大背景下更加得不到关注。
       此外,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如何持续保留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也面临困境。据冯骥才介绍,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归国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文化部非遗司管理,村镇建设归建设部村镇司管,有些业务又归农业部管。而村落本身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又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哪头都不靠,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虽然评定出16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评定标准是从建筑方面考虑的,且门槛很高,而很多拥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村落又不见得能列入其中。结果,传统村落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文化报《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存争议,如何保得住活起来》
 
       古村落是一种文化资本.体现着民族民间创造智慧的村庄,今天仍是被我们忽视的生态资源。农耕文明以第一自然为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形态仍然是适用的,是符合低碳时代现代发展的。村庄,是我们要重视依赖的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村落的自然生态与休养生息价值凸显出来。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及自主的慢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望尘莫及的优势,而边疆地区的一些古村寨,更是成为吸引世界瞩目的文化物种稀有之地。
       乡村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是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本土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造性解读。但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二者缺乏整合意义的认知实践,使无形遗产在概念的界定和现实操作中易孤立化,易忽视发生学意义上的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也使保护实践的工作容易局限于文化形式本身。
——乔晓光,文汇报《古村落是今天的也是未来的》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