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1年
2018年
2017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最新观点资讯
观点更新日期以采集时间排序                      

       村落保护需要国家拿出具体规划和措施。政府应将传统村落保护列为城镇化重要目标之一;尽快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法规及其监督与执法的部门机制;加快制定传统村落科学保护标准,对已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应设定时间制定出保护与发展规划,在规划确定前,明令禁止继续破坏与开发;已列入“传统村落名录”之村落所在县、市政府应签署“保护承诺书” ,建立奖惩问责机制,对发生破坏或保护不力的政府部门,依法进行处罚;鉴于传统村落内涵复杂,跨诸多领域与专业,在制定法规、保护标准和发展规划时,要依靠国家和各地大学、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保证其科学性;可以选择典型传统村落,先从试点入手,使其保护与发展尽快进入实际操作的进程; 从国家和省、市、县层面,分设专项保护资金,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

——冯骥才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在传统村落规划设计中,需要成立多领域专家组成的队伍。可先在古村落多的地区进行试点,发挥示范作用。在规划中,要兼顾旅游价值、建筑形态、人文活动、自然环境等因素,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的规划,保护其人居环境。

——刘华

 

 

       乡土语境中的民俗文化含纳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价值且常在常新,而非专指农耕文化遗存下来的“古俗”。传统民俗艺术和农耕社会紧密相连,民俗艺术和老百姓的生活具有共通性,但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它们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现代化、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依托传统村落语境的民俗文化会经历怎样的生命力更新,老百姓从民俗生活中获得的幸福感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得以延续。

——张士闪

 

       农村的社会变革目前大体有两种趋势:一是村民离开了家乡和土地,造成村庄的消失或者空心化;二是村民从事市场环境下的农、工、商和旅游等行业,促使村庄利用土地升值的红利进行公司化体制的转型。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情感纽带和生活文化传统正面临断裂的可能,因此当前有很多村庄在文化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关于村史与个人生活史的记述,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精神。民俗学作为感受生活的学问,应该通过实地访谈等交流方式,参与、促进和强化这种“村庄记忆”的文化实践。我们还发现,这种文化实践将有可能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并持续下去,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情感力量,这也要求旅游业必须承担起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的责任。

——刘铁梁

 

       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应该制定“废弃村落”保护计划,即成立专家指导小组,积极吸收当代大学生参与到古村落志愿者保护行动计划中,由教授带队,组织研究生和大学生对各地的废弃村落进行全面普查,重点开展村落历史、建筑风貌、营造技艺,特别是对民居样态、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同时,通过查找家谱、族谱等积极寻访村中老人,还原本土文化记忆,全面建立村落活态文化资料库。在全面普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现存废弃村落普查现状的调查报告,制定传统村落科学保护措施和传统建筑资源再生利用方案。

——潘鲁生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